大众观察·山东麦收一线丨“一块田”打开产粮新空间
大众观察·山东麦收一线丨“一块田”打开产粮新空间
大众观察·山东麦收一线丨“一块田”打开产粮新空间
■编者按(biānzhěàn) “三夏”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,对完成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任务至关重要。山东扛牢(láo)农业大省责任,抓紧抓实“三夏”生产各项工作,奋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,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“齐鲁粮仓”。大众日报(dàzhòngrìbào)·大众新(xīn)闻推出“大众观察·山东麦收一线”系列报道,展现各地全力以赴确保颗粒归仓的新做法(zuòfǎ)新成效。敬请关注。
山东多地推行(tuīxíng)“一块田(tián)”改革,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、专业化、机械化
“一块(yīkuài)田”打开产粮新空间
土地要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,但农田分散化、碎片化的问题,一定程度(chéngdù)上限制了(le)土地作用的充分发挥(chōngfènfāhuī)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山东各地因地制宜,探索“一块田”改革模式,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、专业化、机械化进程。今年夏粮收获(shōuhuò)时节,各地“一块田”改革成效如何?近日,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进行调查。
小田变大田,节支又(yòu)增收
“亩产1500多斤,比从前增加了400斤!”6月9日,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的(de)农田里麦香弥漫,随着收割机不断抬起割台,村民刘凤花家的13亩小麦收割完毕。“从前累死累活一亩地能收1100斤麦子就不错了,现在不用咱费啥劲(jìn),反倒(fǎndào)多收(duōshōu)不少斤。”
地还是那么多(duō),增产的麦子从哪来?
3年前,她家的13亩(mǔ)地分布在村子周围的4个方向,最大的一块6亩,最小的一块才1亩多。“零零星星就像插花一样,农机开进地里还(hái)没跑起来(qǐlái)又该调头了,人家根本不愿意来。”刘凤花说。
2022年,孟铺(mèngpù)村(cūn)进行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,通过土地托管、土地流转和土地置换三种方式,将原来村民的小地块变为大地块,推行规模化种植。同时,采取党支部(dǎngzhībù)领办合作社的方式,成立金乡县孟铺种植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,对全村(quáncūn)土地进行托管,统一品种、统一耕种、统一管理。
6月9日,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麦田(màitián)里,农机在收割小麦。
“‘小田变大田’让(ràng)机械化作业得以施展拳脚。”孟铺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孟凡周介绍,他们合作社目前(mùqián)托管土地面积已超过3万亩,耕种(gēngzhòng)实现了全程机械化。同时,全流程托管服务还能实现节支增收。孟凡周介绍,土地托管后,种子(zhǒngzi)、肥料、农药、浇灌等方面支出每亩可以(kěyǐ)节省160元;增产再加上价格优势,每亩可以增加约300元收益。综合起来,每亩地可以节支增收460元左右,全村(quáncūn)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00多万元。
“省钱省劲又(yòu)高产。”刘凤花告诉记者,土地(tǔdì)(dì)置换后,她家的地由4块调成了1块,而且还跟(gēn)合作社签订了托管合同。“今年粮食收成好,价格也不错,一亩地净挣1200多元(duōyuán),比自己种划算多了。不仅如此,土地托管出去后,平时我还能在附近打打零工,又有一笔收入。”
“一户一田(yītián)”,农户抢着种
6月9日,高唐县杨屯镇安庄村种粮大户刘桂超(liúguìchāo)的麦田里,3台收割机穿梭其间(qíjiān),将成熟的小麦“收入囊中”。
“集中连片的农田就(jiù)是好,全程机械化作业完全没有阻碍(zǔài),省时省力还省心。”2023年,本是外村人的刘桂超听说安庄村在(zài)进行“一户一田”改革,就一口气承包了(le)150多亩高标准农田。“与普通农田相比,这样(zhèyàng)的农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,还有效降低了20%左右的生产成本,平均每亩(měimǔ)可增加收入10%左右,是我们种粮大户的‘心头好’。”
刘桂超承包的(de)(de)150多亩高标准农田涉及安庄村的30多户村民(cūnmín)。“一户一田”改革后,原本30多块农田整合成了两大块。过去的田垄、田埂、生产路等,也在这次整合中转化成了农田,增加了当地(dāngdì)的农田面积。
“过去将(jiāng)田地按等级分到每家每户,形成了单个村民承包地‘细碎(xìsuì)化’的现象,不仅浪费了耕地资源,还增加了种植成本,村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,出现(chūxiàn)了大量撂荒现象。”安庄网格党支部书记王延(wángyán)明说,“通过推行‘一户一田’改革,众多小地块(dìkuài)之间(zhījiān)的墒沟、田埂得到整平,部分小地块之间的水渠和生产路得到复垦,加上(jiāshàng)荒地有效整理开发,村里的农田由原来的1600余亩增加到现在的1900余亩。”
“目前村里的(de)种粮大户已有5家,土地流转租金(zūjīn)也由过去的每亩(měimǔ)400元涨到了1100元以上。农田‘变’多了,租金涨了,村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也增强了,村集体(jítǐ)每年也实现了10余万元的增收。”王延明说。
从“会种田(zhòngtián)”到“慧种田”
“孙家(sūnjiā)楼子村旁的这块麦地,遥感巡田显示作物长势到顶,冠层含水量低,先收这一块。”6月10日,在(zài)诸城市石桥子镇中化种植基地,开镰(kāilián)收割前,中化现代农业潍青区域经理(qūyùjīnglǐ)杨森打开手机端的“MAP智农”App,提前规划起公司自种小麦的收割顺序。
“我们的气象预测,可以实时显示5公里范围(fànwéi)内的精准天气预报(tiānqìyùbào),提前6小时进行气象提醒(tíxǐng)。这样我们就能确定先收(xiānshōu)哪一块地,避免造成粮食损失。”杨森说,在诸城市石桥子镇,当地鼓励农户与中化紧密合作,通过(tōngguò)遥感技术收集作物多光谱数据,生成反映作物长势的遥感图像,形成巡田指导建议,实现从“会种田”到“慧种田”的转变。
中化现代农业潍青(wéiqīng)区域经理杨森查看“MAP智农”App。
“我们种植的不少地块水浇条件一般,都是采用滴灌的方式(fāngshì)来解决。一亩(yīmǔ)小麦铺设滴灌管需要85元,但是浇水只用七八元就可以,不仅省了水、省了人工,还能做到水肥一体化,一个人可管理(guǎnlǐ)1000多亩土地。”杨森(yángsēn)说。
中化的种植模式在诸城(zhūchéng)不断推广,目前已在诸城市服务5万多亩粮田。“今年合作社一共有1025亩地使用了(le)中化的智慧农业服务,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,与(yǔ)以前传统(chuántǒng)种植模式相比增产超过20%,一亩地可以增收200多元,社员的分红更多了。”诸城市耕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红发说(shuō)。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记者 王浩奇 孙亚飞 张鹏 通讯员 张斌(zhāngbīn) 李芳 张敏敏)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